1996年以来,安国市先后建设了一批乡镇综合教育小区,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小区内统一管理,普职成三教统筹,农科教多方参与”的乡镇综合教育小区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
乡镇综合教育小区建设是先从郑章镇开始的。该镇所在地原建有一所市办高中、一所乡镇办初中、一所乡镇办成人学校和两所村办小学。这几所学校大多相邻,但由于分属市、乡、村所办,五所学校各自独立;师资队伍、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体育场地、实验实习场地等,分别配备。尽管市、乡、村作了极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但仍存在师资配备不齐,学科专职教师少,场地不达标,实验实习手段不足,课程开不出,课时上不齐,特别是劳动技术课开不出,职教因素难以渗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状况很突出。
1996年,在省、市教委的指导下,安国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协调各个方面,建立了郑章综合教育小区,对五所学校实行统一管理,经过三年多的改革完善,建立并完善了一整套科学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领导班子实行一套人马,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成教部分类管理,教师统一调配,共用一个运动场、图书馆、艺术馆、电教馆、计算机室和动植物标本室。下一步将把两所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分离出来,建成独立的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两年来,安国市又相继建成了焦庄、大李庄、大五女、北段村、西城等五个小区。预计到2001年将建成10个小区,使乡镇一级的教育体制、布局、结构进一步完善。
安国乡镇综合教育小区都是实体,都是实质性合并。但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又有所区别。从类型上看,分为紧密型和分散型两类:郑章、焦庄、北段村属于紧密型,教学区相对集中,共用一个运动场;大李庄、大五女和西城属分散型,多数学校互不相邻,成为相对独立的几个教学区。从学校层次与类型上看,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种:郑章和西城是完全型的,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成人学校各层次各类教育部包括,其他几个小区属不完全型的。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乡镇综合教育小区开始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
(一)改革并完善了农村教育体制,使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了有机结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体制与制度的保障。
在改革之前,郑章教育综合小区内存在三种办学体制,即高中由市政府办,经费由市财政投入,在全县招生;初中和成人学校由郑章镇举办,经费由镇政府投入;两所小学分别由南王买村和北王买村举办,经费由两村投入。从管理上看,高中由县教育局管理;乡中是县、乡双重管理,以乡为主;成人学校和小学由乡总校管理。建小区后,原有办学体制仍保持不变,县、乡、村都增加了投入。在管理上打破了原有的分割局面,实行统一管理,大大减少了学校领导班子人数和管理人员,强化了教学第一线力量。由于优化了学校布局,在全市在校生数增加的情况下,几年来共减少小学99所、初中4所,精减辞退了750名小学教师和59名初中教师。
(二)改革教育结构与办学模式,构建农村教育的立交桥和终身教育体系。
一是强化了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职教因素的渗透。改革前,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是单一的文化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因缺乏专业教师和手段,职教因素更难以渗透。改革后,按照“升学有希望,就业有准备”的培养目标,实现了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成人学校发挥其与县、乡农业科技部门有稳固联系渠道和有一批专兼职教师的优势,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渗透职教因素。二是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实现县域内高中段教育管理一体化,郑章小区的高中部正由单一升学预备教育转变为集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高中,与县职教中心联合举办“高二”后分流职教班,实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相互融通,内在结合。三是构建了农村教育的立交桥,为建立并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开辟了广阔道路。
(三)优化了教育要素配置,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师资保障和学校环境。
改革前,按照规模核定编制,各学校都存在学科教师配不齐的问题。普通中小学缺乏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资料与手段,成人学校缺乏文化课教育的师资与实验手段,高中缺乏音乐、美术教师与设施。小区建设后,对各学校实行了一体化管理,教师统一调配,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资料、生物标本、文体器材和运动场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解决了各校分立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育综合小区建设,使各级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创造了有利于师资提高和学生发展的环境。改革前,各学校教师的科研活动相互独立,活动单一,特别是小学、初中教师的提高受到制约。合并后,小学、初中教师可以接受上一级教师的直接指导,多学科的群体优势对教师的提高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特别是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继续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建设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法制教育和家长学校六位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形成了开放式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两个文明建设。
发展乡镇综合教育小区,使小区不仅成为全乡镇的教育中心,还要使其成为科技推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法制教育中心、家长教育中心等,充分发挥其人才集中的智力优势,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反对歪理邪说、教育农民的主要阵地之一。